新书试读《文化研究1983》丨语言是一个共时性的深层结构
专业文史哲
《文化研究1983》
(英) 斯图亚特·霍尔 著
商务印书馆2021年9月出版
定价88.00元
本书收录的是斯图亚特·霍尔于1983年夏天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教学研讨会上的讲稿,这个研讨会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的解释:限度、前沿、边界”,由凯瑞·尼尔森(Cary Nelson)和劳伦斯·格罗斯伯格(Lawrence Grossberg)主办,研讨会后还举办了一个学术会议。
当时在美国(以及英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已经有一些人在从事文化研究,尽管霍尔此前也曾在美国偶尔发表过学术演讲,但是这个教学研讨会赋予了霍尔和英国文化研究在美国学术界第一个持续曝光的机会。研讨班刚开班时,只有很少几位学者了解霍尔以及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的工作,但是研讨班很快就吸引了数百位学生和教工,有些人甚至开车几小时赶来参加。课程非常精彩,所有课程的氛围都扣人心弦。大家都感到自己正在经历着一个理论的发展,正在经历着文化研究的产生过程。这些讲座以精妙而又激动人心的方式促动了文化研究在美国的蓬勃发展。
第三讲
结构主义
(节选)
结构主义是介入整个文化理论领域的主要范式之一。
语言是一个共时性的深层结构:说它“深层”,是因为它不一定能被意识到;说它“结构化”,是因为它将语言运用的过程和动态排序视作为一套静态的规则体系。
现在,我想简要谈谈列维—施特劳斯是如何采用结构语言学的这一模型来研究神话的。他的方法由四步构成:
1. 认清神话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并非是孤立的术语,相反,它们是在特定时期主体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2. 创建一个能够涵盖所有方式的表格,其中所有的构成要素能够被加以组合。
3. 把这张表当成分析对象。每一个组合的实例只是表中多种可能性的其中一种实现方式或者展示。这张表格相当于你所能创造的所有神话的清单目录。
4. 描述这个表格的规则或结构:这就是神话的意义。
拿三个构成要素打个比方:老虎跃过了小溪;老虎在小溪中淹死了;神话创造者朝老虎开了枪。结合组合规律,神话创造者可以借助这三个要素构想出数种不同的神话。老虎跃过了小溪,然后攻击了神话创造者,在斗争中,神话创造者朝老虎开了枪,老虎跌跌撞撞地掉到小溪里淹死了。或者说,神话创造者可能朝老虎开了枪,但他只是擦伤了老虎。老虎逃跑了,它跃过小溪以躲避神话创造者的追捕。神话创造者悄悄跟踪了老虎很多天。直到有一天,他们俩因在同一条小溪里洗澡而恰巧相遇了。在接下来的斗争中,神话创造者勒住了老虎,把它淹死在了小溪中。当然,还有别的神话故事可供人们构想。通过分析这则神话,人们可能不会设法思考某一版本的神话有多丰富多彩,即在词藻的润色下,这则神话能变得多么动听,比如老虎的条纹多么好看,神话创造者多么勇敢,他又是如何潜伏在灌木丛中的,等等。人们想知道的是,通过这几种要素和组合规律,人们能够构想和讲述出哪些可能的神话。其中一件你想解释的事可能是,为什么在旁边那个本应当是在讲物理的教室里,有另一个人知道了老虎、小溪和神话创造者的枪,并且在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讲述一个美妙可行的神话故事:老虎淹死在了小溪后,以鬼魂的模样回来了。有一天,神话创造者看见它跃过了小溪去攻击他,他朝老虎开枪。不过,既然老虎变成了鬼魂,它便不再会被任何凡物伤害,它接着攻击神话创造者。于是,神话创造者死于恐惧,他变成鬼魂又回来讲述这个故事。
显然,这些变体有着截然不同的含意,但它们都是由相同的要素和同样简单的组合规则构建的。实际上,要成为一个神话创造者,人们不需要记住每一个已经讲述过的神话,只要记住要素和组合规则就够了。接下来,人们可以不断地通过构建或重新排列基础要素的集合去创作神话。这一方式帮助列维—施特劳斯解决了人类学的一个中心议题:为什么人们在一千个完全不同的、相互从未有过接触的社会和文化中所讲述的基本上是同一个类型的神话故事。历史学家提供的是人们可能称作“孤筏重洋”式的解决方案:一定有人把这些神话故事传递给了这些不同的岛屿和人群。暂且不论此种说法是否可行,事实上,它并未对实际的结果作出解释,因为并非不同的人群都有着同一神话的相同版本。列维—施特劳斯认为,这些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神话所具备的共同点,是他们相同的结构。假设神话中的元素不是小溪,而是天空,不是老虎,而是小鸟,我们现在就可以构想一些新的神话。现在,神话创造者开枪杀死了小鸟,或者是小鸟把神话创造者给吓死了。这些仅是同一个神话的不同版本。因此,神话的意义不在于它特殊的内容,而在于它的形式安排所具有的逻辑。
这样的结构分析常常显示出一种通常与数学阐释相关的优雅的简洁性。随后,列维—施特劳斯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通过类比,他把这一方法从音系学运用到了普遍的语言中,从普遍的语言运用到了分类和社会管理的原始体系中,从分类系统运用到了神话原理的分析,从神话分析运用到了对亲属关系体系的分析中。而且,从那以后,通过类比,语言学范式在不断延伸,它试图把结构语言学的洞见运用到任何一种社会领域。这就是结构主义自身的开端。
所以,对于阿尔都塞和巴利巴尔而言,生产方式的作用方式与语言相像。对拉康来说,无意识的建构方式与语言相像。这种类比延伸的危险之处在于,有时候,在重要的但却未被注意的语误中,“相像”这个词消失了。因此,我们不说它们的结构与语言“相像”,而是说它们就是语言。亲属关系是一门语言,无意识是一门语言,生产方式也可以成为一门语言。选择两种单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把它们组合起来,使得两种要素都充分享有自由的组合方式是资本主义模式,而把一种要素纳入另一种之中的便是奴隶制。这十分简单,这也是马克思所言的花上几个世纪的生命、流血、历史和剥削等才得以实现的事物的形式化图解。
新书推荐
《文化研究1983——一部理论史》
(英) 斯图亚特·霍尔 著
周敏、程孟利 译
ISBN:978-7-100-19919-3
开本:32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定价:8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英国文化研究的旗帜性学者斯图亚特•霍尔1983年在美国的演讲集,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演讲,此前并不为美国学界所熟悉的英国文化研究和霍尔本人于北美大陆声名雀起,其影响延伸至传媒研究、文学理论、电影研究、人类学及教育研究。这是一部来自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的理论史,从文化研究的形成、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控制与霸权、文化、抵抗与战斗等角度全面梳理了文化研究的历史,堪称文化研究理论的里程碑式的总结与反思。
作译者简介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1932年2月3日—2014年2月10日),当代文化研究之父、英国社会学教授、文化理论家、媒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评家、思想家。他是英国文化理论重要的理论家,也是文化研究这一领域主要的奠基人之一。他持续而深入地介入各种现实的社会运动(游行、集会、公共讨论等),为此长期活跃于各类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始终保持理论思考与现实介入的良性互动。他是牛津毕业,却长期在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教社会学,贡献于蓝领工人和出身低下阶层的年轻人,这是在实践他的精神前辈雷蒙·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中的主张: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少数底层人往上爬(所谓社会流动),而是让所有人都能一起进步。
周敏,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
程孟利,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
目录
编者导言 001
霍尔系列讲座前言(1988) 013
第一讲 文化研究的形成 019
第二讲 文化主义 045
第三讲 结构主义 083
第四讲 基础与上层建筑再思考
第五讲 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 141
第六讲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斗争 179
第七讲 支配与领导权 217
第八讲 文化、抵抗和斗争 249
参考文献 285
延伸阅读
我知道你在看哟